位置:首页 > 先锋掠影 > 时代先锋

乌拉盖管理区巴音胡硕镇徳勒哈达村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5日 来源:乌拉盖管理区巴音胡硕镇徳勒哈达村党支部

  2004年,德勒哈达村借助全盟“围封转移”政策实施了整体搬迁,成为管理区唯一的生态移民村。该村距巴音胡硕镇2.6公里,现有村民98户280人,党员12名。近年来,村党支部把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作为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齐心协力谋出路、想办法、跑项目,建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转变方式,带领群众找到致富路 

  德勒哈达村在搬迁之前,由于资源紧缺,村民们每年收入勉强维持生活。随着草原生态的恶化,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村民们连基本生活也难以保障了。在整体搬迁后,村“两委”班子积极引导群众转变经营方式,进城创业,积极争取帮扶单位的支持,为村民们在镇内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在村党支部的帮助带动下,先后涌现出从事奶食品加工店、旅店、饭店等创业“老板”十多位。在各类能人的带动下,有20%群众实现自主创业,有90%的村民购置了铲车、拖车、翻斗车等大型机械,都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其中有8户村民还开上了私家小轿车。2009年,该村党支部又抓住城区改造的大好时机,以集体入股的形式,带领村民投资8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乌拉盖管理区盾石水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水泥砖、方砖,运营状况良好。2013年,该企业生产水泥砖300万块,实现利润20多万元,解决就业26人。 

  二、固本强基,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在带领群众实现致富的同时,坚持狠抓党支部班子建设不放松,通过集中学、自主学、向先进学等形式,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文化素质。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三会一课”和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开办党员居民大讲堂,有针对性的组织党员开展政策、法律和技能学习,培训效果不断提升。注重党支部、党员带头作用的发挥,通过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活动,党支部按照“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因人选岗、以岗定责、责任到人”的原则设立岗位,党支部班子成员每年承诺为村民办理2—3件实事,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不断改进为民服务方式,深入拓展“双服务”活动内容,成立了便民服务代办点,并引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为群众提供精细化服务,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   

  、夯实基础,构建文明和谐新农村 

  村民富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村党支部把改善村貌列入重要日程。经过积极协调,多方筹资,申请到基层组织建设专项资金10万元,改造扩建了村活动阵地,并配备全新的办公设施、电教设备等,夯实了党建基础;申请到文化建设资金5万元,新建了图书阅览室,购置图书2000多册,免费向村民开放,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通过“一事一议”项目,投入35万元,硬化了通村道路,方便了群众出行;投入55万元,安装了自来水“户户通”工程,让村民吃上了放心水。同时,村党支部还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入手,组建了独具本村特色的“二人台”演出队,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村民的幸福感逐步提升。 

  四、建章立制,推进民主管理规范化 

  近年来,德勒哈达村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健全了五人议事、村民理财、监督小组等自治组织,推行“6+3”民主议事决策,将嘎查村涉及的重大项目、发展决策及影响农牧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全部纳入议事范围,并对结果通过发放明白卡、公示栏等方式进行及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做到了“凡事有四议,四议必公开”。特别是在2012年,该村通过村支部提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将原居住地禁牧的7万亩草场全部承包给了锡林浩特草都有限责任公司,草原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很好的保护了草原生态,而且还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仅打贮草一项人均增收近700元。近两年来,村“两委”班子每年针对村级重大事项,召开专题会议20多次,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50余条,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2013年,德勒哈达村实现总收入490万元,人均纯收入1.75万元,是移民前的近10倍。德勒哈达村党支部连续五年被管理区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8年荣获全盟“两转双羸”先进基层组织称号,2011年被盟委组织部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