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乌拉盖大草原,新生是主基调,一头头健康的“华西牛”宝宝陆续出生,牧民们虽然忙碌但乐在其中。养牛户白铁柱笑着说:“华西牛牛犊个体大、长势好,再加上今年牛犊整体上出生比去年还早,到秋天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华西牛”新品种培育联合攻关现场研讨会
党工委书记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就优质肉牛种业提升项目开展对接洽谈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华西牛”是乌拉盖管理区多年来人才集中攻关取得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2021年,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华西牛”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为我国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乌拉盖管理区持续在“华西牛”新品系研发上发力,以人才为引擎推动牛产业“壮”起来,让牧民生活“牛”起来。
乌拉盖管理区成为“华西牛”育种群体主要供种基地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李俊雅及人才团队成员
新出生“华西牛”宝宝
“聚”才激发创新动能,促产业提档升级。充分借助“企业+人才”创新驱动优势,大力招商,引进培育了奥科斯牧业、贺斯格绿色产业进出口、乌牛牧业有限公司等10家肉牛养殖企业,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研兽医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引进“高精尖缺”专家人才35人,为良种肉牛繁育打好基础。同时,依托龙头企业成立了现代畜牧业等2家人才基地,一批专家教授重点围绕肉用西门塔尔牛新品系的选育集中发力,建立包括华西牛在内的25万余条肉牛育种信息数据库,利用现代遗传评估方法筛选优秀个体,并加大肉牛产业科技成果应用力度,组建“华西牛”核心群22个,扩繁群26个,“华西牛”群体规模达到3.4万头,占全国“华西牛”总存栏的64%以上,已经成为全国“华西牛”主要良种供种基地。
肉牛肉羊核心群建设知识培训班
专家人才为农牧民现场讲解养牛知识
“育”才催动成果转化,促产业快速发展。柔性引才解决短期需求,培育本土人才才是长久之计。管理区依托党校、科技专家大院、肉牛养殖基地等,面向专业技术人员、基层干部、农牧民等,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肉牛核心群(种牛场)种牛生产经营管理和经验交流培训等主题班次31期,培训2750余人,加大了实用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牧民的培育力度。同时,深化与人才基地的合作交流,邀请专家“一线”授课,为核心群、养牛大户等提供饲养管理、选种选配等技术服务,让他们真正成为养“华西牛”的“土专家”“田秀才”。管理区现有本土冷配技术人员50名,冷配站44处,本土养牛大户13户,300头以上扩繁企业10家,优质良种肉牛存栏总量达到7.2107万头,实现了本土养牛人才和养牛规模的双提升。
院士工作站院士现场指导工作
农牧科技人才惠民服务行动启动仪式
贺斯格乌拉良种肉牛繁育基地
机械化为牛准备午餐
“炼”才做强技术扶持,促产业持续兴旺。注重发挥外引和内培人才的作用,组织专家人才下基层,面向牧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冷配技术等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本土人才和养牛大户“手把手”指导牧民养殖技术和传授经验做法,带动504户牧户精养牛、养好牛,实现50头以上肉牛养殖家庭牧场和专业户292户。结合“人才惠民服务行”“万名专家服务基层”和“我为群众办实事”等行动,大力实施优质良种肉牛产业发展项目,专家积极指导肉牛新品种选育和科学养殖等技术,实现了养殖牧户中四世代以上良种母牛数达90%,牛群繁成率和良改率分别达到81%、100%,畜牧业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近6年养牛户人均来自肉牛产业的纯收入增加3万余元,真正让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如今的乌拉盖,正积极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牛产业发展旺,牧民养殖劲头足,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已经成为管理区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动图景。
编 辑 | 李耀祖
供 稿 | 张红光
审 核 | 杨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