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盖管理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将肉牛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引擎,通过多维度引才、全方位育才、以真情留才、高效能用才,探索出一条人才助力肉牛产业蓬勃发展的特色之路。近日管理区现代畜牧业人才基地牵头成立肉牛协会便是这一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举措与生动实践。
政策引领,构建人才汇聚“强磁场”。为吸引肉牛产业人才扎根乌拉盖,管理区打出政策“组合拳”。制定《人才引进培育十条政策》,从住房、补贴、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保障,投入4000余万元建设48套专家公寓、224套人才之家和人才餐厅,让人才“拎包入住”,解决后顾之忧。同时,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在肉牛育种、养殖技术创新、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资金奖励,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吸引了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博士李俊雅、肉牛产业研究员呼格吉勒图等35名“高精尖缺”专家人才汇聚于此,为肉牛产业发展注入智慧源泉。
平台搭建,打造科研创新“新高地”。依托奥科斯畜牧业有限公司打造现代畜牧业人才基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内蒙古大学等8家科研院校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围绕肉牛育种和种群遗传改良,共同开展国家畜禽良种联合攻关计划项目——“华西牛”肉牛新品种培育(2004 - 2021)、内蒙古自治区种业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肉牛新品种培育与应用示范(2022 - 2025)等10余个重大科研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人才基地为专家提供科研设备、实验场地等硬件支持,以及本地肉牛养殖数据、样本等一手资料,助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2021年成功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华西牛”,打破我国肉牛主导品种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种源保障。
多元培育,壮大本土人才“生力军”。为提升本土农牧民养殖技术水平,管理区构建多层次培育体系,以现代畜牧业人才基地为平台,构建“科研机构 + 合作社 + 协会+规模养殖户”模式。以人才基地集聚专家人才,以合作社吸附嘎查村“两委”班子成员、农牧区致富带头人、养殖大户等,持续性开展“人才惠民服务行”活动。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教学、线上课程等方式,累计开展培训300余场次,培训农牧民5000余人次,内容涵盖肉牛饲养管理、选种选配、疫病防治、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知识。成功培育出王金强、白铁柱、张慧君等20余位懂技术、善经营的“土专家”,他们活跃在养殖一线,以亲身示范带动周边500余户牧民科学养牛,提升养殖效益。
协会凝聚,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在人才的有力支撑下,乌拉盖管理区肉牛协会应运而生。协会广泛吸纳科研专家、养殖大户、企业代表等各类人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方面,组织专家为养殖户提供精准技术指导,定期深入牧场,针对养殖过程中的难题“把脉问诊”,提供技术服务;建立线上技术咨询平台,随时解答养殖户疑问,实现技术服务“零时差”。另一方面,整合产业资源,组织会员开展联合采购、集中销售,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市场议价能力;定期举办肉牛产业发展论坛、展销会等活动,加强与区内外同行交流合作,拓展销售渠道,推动肉牛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 。
在人才的持续赋能下,乌拉盖管理区肉牛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已累计组建“华西牛”核心群26个,育种群9个,核心群规模达到0.7万余头,成为全国“华西牛”主要良种供种基地;肉牛养殖专业户达到530余户,优质良种肉牛存栏总量达到7.2万头,养牛户人均来自肉牛产业的纯收不断增加。未来,乌拉盖管理区将继续深挖人才潜力,强化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续写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