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盖管理区人才工作亮点之“五彩缤纷”
之一:创新机制,聚才引智,建设人才强区
管理区坚持长期引进人才战略,建立健全“外聘+考录+招聘”机制,大力实施柔性引才、刚性引才、挂职引才、竞争选才、考察引才等多种形式,降低引进人才的各类门槛,逐步调整人才队伍结构,积极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近几年,多渠道引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254人。
聘请专家学者作为“外脑”柔性引才
2010年以来,先后聘请20名区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举办推进经济转型、草原生态保护、市场金融、社会管理创新、学习十八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高端知识讲座”11场次,培训各类人才5千余人次。举办清华大学管理能力提升班、人民大学公共安全管理高级研修班等高端培训班2期,100余名党政人才参加培训。赴广州、深圳、苏州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联合办学3次,有130余名基层干部及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参加培训和学习考察活动。
大力招聘紧缺急需专业刚性引才
近两年,按照《乌拉盖管理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录调动管理办法》,通过定向培养,“走出去”招聘等形式,共引进教育、卫生、文秘、会计、旅游、法律、电视编导及工业经济等各类专业人才110名,为管理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挂职锻炼为载体挂职引才
近年来,积极争取上级下派的6名优秀人才到管理区信访局、规模以上企业和主任助理岗位进行挂职,有效促进管理区各项工作发展。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先进地区超前理念和先进管理经验,管理区选派经济、发改、住建和园区等部门业务骨干及领导干部到珠海、鄂尔多斯等地进行3—12月的挂职学习,开阔领导干部视野,增强实践本领,切实以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有效促进管理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竞争选才
管理区将竞争机制充分引入到干部人事管理中,变“在少数人中选人”为“在多数人中选人”,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近五年,管理区先后选拔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64余名,教师35名,公开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16名,后备干部15名,分别占在职领导干部的9%和15%。2011年,首次公开选拔10名重点副科级后备干部,按照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并重原则,纳入管理区科级干部培训统一安排部署,并分别任职为国营农牧场场长助理和乡镇镇长助理进行为期2年的挂职锻炼,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面向高技能专业人员考察引才
有针对性的面向社会、深入高校公开招聘,对有意向到管理区就业的所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施属地考察制度,专门派考核组深入所在地有关部门进行考察了解。以服务管理区经济社会为主线,引进化工、能源、环保、食品安全等紧缺人才18人。
之二:健全长效机制,构建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管理区制定出台了以高端讲坛、自主培训为主,各类业务培训为辅的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来抓,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缺什么知识补什么知识”的原则,每年列支人才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切实加强人才的适应性培训,增加人才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仅去年列支340万元作为各类人才培训专项经费,力争培训全员覆盖。
广开思路,创新培训机制,全面加强党政人才培训
管理区根据管理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开展“走出去学”、“进名校学”、“联合办学”、“点菜式”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党政人才进行轮训,全员覆盖管理区168名科级干部及党政人才。同时,大力实施组织学习考察活动,开阔眼界,发散思维。相继组织经济、建设、文化、社会管理专业人才分别赴北欧、上海、福建,河南、苏州、鄂尔多斯等地就旅游业、文化产业、城镇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产业发展以及精细化管理等多项内容进行考察学习,用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反哺管理区发展。
“三个统一”制度,稳步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
按照理论学习进企业的要求,通过组织宣讲团、参加管理区“高端知识讲座”等形式,将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纳入管理区科级干部培训计划,实施“三个统一”制度,即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培训。两年内对管理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开展巡回宣讲4场次,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80余人。
多种形式,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大力加强培训基础建设和师资力量,充分发挥管理区党校职能作用,采用集中轮训、专题培训、现场教学、巡回宣讲、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能力、道德水平、能力素质,提高了培训质量和效果。2011年,整合管理区培训资源共培训医疗、卫生、教育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04人次。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管理区财政每年投入近20余万元,组织四所学校的所有教师分批次、分专业赴锡盟、自治区、北京等地进行业务培训,共轮训教师500余人次。
整合资源,提升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训
建立了以组织部、党校、就业局、涉农涉牧部门为牵头单位,嘎查村活动阵地和远程教育接收站点为依托的乡土人才培训体系,通过村级阵地及远程教育站点、专题讲座培训、学习考察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乡土人才的教育培训力度。同时,将把农村牧区人才统一纳入到管理区基层干部培训计划中,将乡土人才分类为企业管理、农牧业生产、服务行业等几大类,进行分类培训,并针对乡土人才的市场需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岗培训”,参加技能培训551人次,农牧民转移技能培训414人次,创业培训99人次,创业成功率100%。开展组织黄牛冷配、计算机应用、农牧业产业化知识等培训80多场次,培训各类专业人才3265人次。组织农牧民典型带头人及大学生村官140多人赴通辽、赤峰、包头及盟内外先进地区学习考察5次。
之三:“筑巢引凤”,广纳贤才,打造教育强区
为进一步提高管理区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校教学管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管理区采取三管齐下,为管理区长足发展纳贤引智。
重金引智,聘请高端人才
近几年,管理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工作,通过不断完善人才整体框架结构,制定人才引进各项优惠制度,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现有人才发挥出更大的潜能,在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方式上将不断创新,形成人才引智工作新机制,吸纳更多的人才到管理区创业发展。以年薪30万元,聘请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自治区特级教师崇古拉扎布同志先后担任管理区蒙古族学校和中学校长职务,突出民族学校办学特色,大力提升民族教育管理水平。同时,通过给引进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20平米的住房,给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购房补贴等措施,招聘各类专业紧缺急需教育教学人才15名,进一步完善了教师专业结构,充实了教师队伍。
强化措施,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近几年来,通过加大对教师的引进、招聘、培训力度,狠抓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与农大附中等一系列自治区级各校合作的方式,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另一方面,不断尝试教育改革,通过打破常规的直接聘用制进行公开竞聘学校校长,切实提高中小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层次,使得我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优先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以来,管理区投资27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管理区四所校教学楼、宿舍楼面积8505㎡,投资2200余万元新建标准化幼儿园一所,实现了所有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校舍全部楼房化,并率先实现15年免费义务教育的目标,切实加强了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和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拓展了教育教学领域,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为管理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四:搭建平台,营造“引人才、重人才”氛围
为进一步加强引进人才力度,拓展人才工作的影响力,引智纳贤促进科学发展,于2012年9月管理区召开“天边草原乌拉盖”人才引智恳谈会,邀请来自北京、呼和浩特等地区以及我盟教育、卫生的30余名专家学者,深入管理区文化活动中心、人民医院、幼儿园、图书馆、内蒙古原之源矿泉水有限责任公司、国电内蒙古锡林河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地参观考察。对管理区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管理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发展前景进行了交流探讨,为管理区人才工作长足发展营造了氛围,打好基础。
之五:建章立制,完善自身建设,优化人才管理环境
管理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社、财政、经济、宣传、农牧、民政等20个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制订出台了《乌拉盖管理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乌拉盖管理区人才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的规定》、《乌拉盖管理区大学生招聘实施办法》及《乌拉盖管理区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不断优化人才管理环境。
目标化管理,完善工作机制
调整管理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完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下设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由组织部副部长任办公室主任,设专职工作人员,各成员单位指定人才工作联络员,具体负责信息沟通和相关工作。同时,《制定下发了管理区人才工作要点》及《人才工作目标考核细则》,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合理分解工作任务,对其进行目标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制定了《管理区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一至两次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全年人才工作,听取各成员单位人才工作汇报,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揽全局的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强化监督,健全考核机制
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同时,为确保人才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管理区将人才工作纳入年度实绩考核目标,制定人才工作考核细则,明确考核内容、考核方式,采取百分制考核,将各成员单位考核指标细化为具体内容,对每项考核指标赋相应的分值。年终,结合实绩考核,组织专人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并进行表彰通报。
强化外宣,营造“人人皆是人才”氛围
积极发挥“乡土专家”、“田间秀才”作用,组建农机服务、土豆种植等多个协会,巡回宣传先进典型,让更多的农牧户主动向典型靠拢,学习适合自己的专业技术。同时,充分利用管理区电视台自办节目、召开座谈会、引智恳谈会、报告会以及向盟内外报社投稿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多视角、多形式的广泛宣传,逐步形成全社会关注人才、重视人才,人人皆是人才的良好氛围。
附:乌拉盖管理区人才工作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