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盖管理区巴彦胡硕镇德勒哈达村“五点儿”工作法激发乡村组织振兴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7日 来源:乌拉盖管理区党工委组织部

  德勒哈达村位于巴彦胡硕镇西南2.6公里处土地总面积7.67户籍人口110户272人“两委”成员5人,党员16人。1993年正镶白旗移民在巴彦胡硕镇地东北90公里处建立德勒哈达村,2004年生态移民至现居住地近年来,德勒哈达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强村富民”思路目标聚焦“最强党支部”标准要求,持续深化和完善“五点儿”工作法,着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切实强化乡村振兴组织保障。  

  嘴巴会说点儿,用心讲好党的政策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职责。德勒哈达村党支部在抓好策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把更多地精力投入到“说”上面,重点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深入开展“一计划一工程”宣传教育工作,依托“三会一课”“固定党日+”等载体,创新采取“3个1”机制(支委成员每人每月讲1堂政策理论课、每季度制作推送1期短视频、每半年完成1轮群众全覆盖“面对面”宣讲支委成员结合村实际,认真开展学习研究,提升“说”的能力、拓展“说”的实效,努力用实例实事把政策理论讲清说透,使广大群众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理政方针。  

  头脑灵活点儿,全心推动村级事业发展。解决好嘎查村干部“富脑袋”的问题,是带动群众实现“富口袋”重要保障。德勒哈达村在“两委”换届工作,采取“留优+严选”相结合的方式,把头脑灵活的人才选进干部队伍,并将“富脑袋”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来抓,创新实施“典型学习实践”计划,每月精心选取1个与自身实际相近的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专题学习强化党组织建设和引领村民致富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开阔村干部思路视野,提升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正是因为“头脑灵活一点”,德勒哈达村改变了昔日落后的面貌,党员积分管理办法、党群服务日等做法,有效强化了党支部的建设。2021年,德勒哈达村党支部评为盟级强党支部“五强”党组织,村民们收入从2003年的1100元增长到2021年3万元以上,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  

  腿脚勤快点儿,诚心办好群众急优盼。德勒哈达村处在城乡结合部,与草畜平衡嘎查村有着一定的区别,党支部在基层治理上积极探索创新,参照农牧区模式设置了党员中心户,与“两委”成员一并纳入网格员队伍,全面推行网格员“三访两问一告之”工作机制,即:群众通过微信、电话等渠道反映问题要立即到家访,群众有困难有需要时随时到家访,了解情况意见要按月定期到家访;到家必问群众的需求、必问群众意见;到家必告知群众“四议两公开”事项。同时,落实网格员工作补贴机制,网格员的每次“上门服务”都会予以资金补贴。通过一系列措施,德勒哈达村网格员的腿脚更加勤快起来,网格的工作也更加实诚起来。近两年,党支部对村级重大事项,累计征求村民意见建议50余条通过网格为群众解决问题20余件。  

  服务多一点儿,尽心提升群众幸福感。德勒哈达村围绕“群众需求什么、我们办什么”的工作目标,以群服务中心为载体充分依托网格功能作用,全面推行135”固定服务日制度,即:每周一、周三、周五在党群服务中心定期轮岗坐班为群众办事,每月第一个星期周五作为走访服务日,深入到群众家中为群众开展服务。同时,常态化抓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擂台比武”“比武争星”“党员中心户三比等工作采取群众出题、党员领题等措施,支部整体统筹、党员承诺践诺,先后帮助群众解决了新生儿上户、困难群众缴纳养老保险10余件“急难愁盼”问题,党员干部成为了老百姓的“贴心人”。  

  度量要大点儿,真心架实党群连心桥。“度量”是村干部的基本素质,更是服务群众的基本要求。德勒哈达村党支部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建立“三必须三不准”制度,即:必须倾听群众不满、不准与群众争执,耐心做好化解工作;必须接受群众质疑、不准对群众无视,用心做好解释工作;必须接受群众批评、不准与群众红脸,诚心做好反思改进。同时配套建立纪实和奖惩机制,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全程记录,对违反制度要求的进行相应的处理。去年以来,“两委”干部根据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整改问题10余条。  

 

编辑:高超凡

供稿:刘赛男

审核:武文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