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我看‘8337’发展思路带来的变化”调 研 报 告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1日 来源:组织部

 

“我看8337发展思路带来的变化”

调 研 报 告

 

乌拉盖管理区党工委组织部

 

一、基本情况

自治区党委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是科学发展观与内蒙古自治区实际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梦内蒙古篇章的必由之路。乌拉盖管理区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盟委各项重要指示精神的基础上,认真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进一步明确了围绕建设锡林郭勒面向东北开放重要支点一个定位,突出生态屏障、边疆安全稳定两大核心功能,主抓生态经济下的现代精品农牧业、草原文化旅游业、煤电清洁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实现生态良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群众幸福四个工作目标。2015年,全面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15月份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8.3亿元,工业增加值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增长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亿元。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10.8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25.5%;工业增加值7.1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2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3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亿元,下降22.9%,完成全年任务的50%

二、工作成效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在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以来,乌拉盖管理区积极推动现代农牧业提档升级,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和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围绕“牛、羊、草、粮、油、菜”六个产业抓重点、求突破。2014年,完成农业总播面积39.4万亩,农作物总产量达到14740万斤,同比增长8.3%,农业产量实现增产增收。整合涉农涉牧项目资金2059万元,改造危旧房312户、新建标准化暖棚3.4万平方米、大型储草库5000平方米、水源井71眼,购置补贴农机具656台,农牧业避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以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优质肉牛育肥及乌珠穆沁羊提纯复壮为主的牲畜品种优化工程,大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2014年新筛选培育生态家庭示范牧场7户、专业养殖户30户、规范性专业合作社6个,其中农腾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专业合作社。推进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品牌建设,认真组织实施西门塔尔牛新品系选育、优质肉牛新品种开发及高档雪花牛肉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产业化项目,成立“锡林郭勒肉牛”研发中心,在全盟率先启动“锡林郭勒肉牛”新品系选育命名前期工作,牲畜优化工程取得较好成效。

(二)服务业发展活力逐步增强。按照盟委、行署“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加快建设、永续利用”的总体要求,乌拉盖管理区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统筹推动生态保护建设、现代农牧业和草原文化旅游业发展。以“天边草原乌拉盖”地域品牌为抓手,全面推进蒙元文化、兵团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式发展。加强乌拉盖河九曲湾、布林泉、芍药谷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家庭示范牧场、牧人之家和“农家院”等草原特色服务业应用而生,“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成功承办全国奥林匹克项目射箭锦标赛等三项赛事,持续开展“乌拉盖河徒步溯源之旅”活动,2015年,借助《狼图腾》电影热播后,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201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增长11.3%;实现公路货运周转量71573万吨公里,增长21.7%;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到9.9亿元和5.9亿元,增长11.4%25.4%。三产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发展活力得到不断提升,非公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新型产业新态得到长足发展。

(三)城乡发展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乌拉盖管理区围绕“生态、休闲、宜居”的目标,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以文明城镇创建为抓手,不断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先后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城镇主干道、巷道、人行道,镇区所有街道实现硬化。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新建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排污设施,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7万平方米,铺设雨污分流管道4.2公里。累计投入1.9亿元,兴建了巴音湖公园、广场、活动中心、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游泳馆等一批重点公共设施。大力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建成住宅小区19个,楼房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在城镇管理方面,采取“建管并举”措施,不断充实城镇精细化管理内容,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巴音胡硕镇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目前,巴音胡硕镇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镇、国家最具生态城镇和盟级卫生城镇、全盟文明城镇、镇等荣誉称号。启动新建省道101线至霍林河机场路项目、珠斯花至贺斯格乌拉铁路电气化改造项目。续建农村牧区公路95公里,通畅率达到89%。启动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投资1.3亿元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完成后,农牧区村容村貌将焕然一新,农牧民群众在住房、饮水、通电、街道、文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也进一步完善。

(四)生态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乌拉盖管理区把保护草原生态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来抓,坚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科学开发观和绿色财富观,突出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完成《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20142020年)》编制工作,认真落实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草场流转、水资源管理、矿业开发管理等“八项制度”,强化环保指标的硬约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严格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和草畜平衡制度,草原植被平均高度达到28.3厘米,平均盖度达到78.1%。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废弃采石场地质环境治理等工程,完成林业建设面积2655亩、恢复植被300亩。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组织成立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院乌拉盖分院。对 “珍贵稀有野生植物”开展抢救行动,筹建野生植物标本室及天然植物资源数据库,做到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原,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节能降耗和技术改造工程,严格实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工矿企业建设地下水监测井,建立健全必要的监控监测配套设备,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矿山环境治理、水资源管理等各项工作,保护好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五)社会民生事业稳步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乌拉盖管理区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逐年加大民生工作的投入力度。近三年,民生投入占到财政总支出的50%以上。启动了城乡居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实现养老保险政策全覆盖;加大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设立青少年关爱基金,对本地大学生给予助学补贴;通过新建公租房、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形式,居民无房住和住房面积小等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统筹推进创业就业扶持工作,采取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开发征集就业岗位等方式,对城镇各类人员和农牧民转移就业人员就业问题进行妥善安置,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坚持教育优先,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相继投入4700余万元,对各所学校教学楼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修缮,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助学体系,从2009年起,率先在全盟实现了从幼教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城镇和慢病防控示范区,获评自治区级和盟级卫生嘎查村各2个,群众对慢病防控和创卫知晓率达到80%以上。实施大众健康提升工程,推进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实施安装“户户通电”“户户通广播”工程,盟办自办节目覆盖率达到86%

(六)基层组织进一步夯实。近年来,乌拉盖管理区不断加大基层组织建设的投入力度,累计投入2500万元用于基层阵地建设,截至目前,4个社区、9个嘎查村、5个分场都建起了标准化活动阵地,特别是国营农牧场分场活动阵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逐年提高基层办公经费和干部待遇,嘎查村和社区年办公经费达到7万元和8万元,“两委”正职月工资1500元和2820元,其他“两委”成员和退职正职干部也给予一定补贴。以“双服务提升年”为着力点,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在场镇,推行“433”服务运行模式,推动场镇重心职能下移,提升服务功能和服务业绩。自“双服务”创建以来,管理区各场镇便民服务大厅、服务队、社区(嘎查村、分场)便民服务室等平台累计开展便民服务9826件,办结率达95%以上。在社区,提出了社区“四个服务圈”(便民服务圈、民情服务圈、自助服务圈、信息化服务圈),扎实推进精细化服务管理。划分为30个网格,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依托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起社区居民集数据采集、发布共享、反馈服务于一体的数字联网化服务模式,有效提升了社区精细化服务水平。在嘎查村(分场),实施“党员中心户+协会”服务模式,有效发挥党员中心户“一带双联三到四中心”作用,通过“四个一”工作机制规范上联、实施“五站式”服务规范下联,开展“十星级”管理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党员中心户+协会”规范化水平。三年共选树党员中心户40户,已投资100多万元为21户党员中心户配备流动蒙古包,有效延伸了党组织服务网络,做到了农牧区党组织全覆盖、无盲区。

三、存在的问题

乌拉盖管理区认真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来,地方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有序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草原生态保护压力大。受短期利益驱动,农牧民群众珍爱草原的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草牧场管理利用总体上看不规范,生态环境压力还是很大。

(二)农牧业产业层次不高。发展方式粗放,还没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与市场对接不畅,应对风险的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推动农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任务十分繁重。

(三)现代服务业不发达。草原文化旅游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管理不到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一定时间;人口相对较少,商贸物流业发展缓慢,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还缺乏有效的桥梁纽带,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短板”。

(四)专业人才队伍紧缺。推动地区科学发展需要一支精干高效的干事创业队伍,由于曾长期落后闭塞、基础设施不完善、历史欠账较多等因素,造成乌拉盖在招才纳贤方面不顺畅,特别是文教卫生和农牧业技术方面的人才短缺。

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乌拉盖管理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攻坚克难,创新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以解决,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